初次接觸POWER RS 時,胎紋的設計讓我想到過去MICHELIN 的頂級運動輪胎系列,包含較早的POWER ONE 及近期針對賽道使用所推出的POWER CUP,胎紋設計相當類似,這也是POWER 系列的特色。短小的排水紋,留下完整的大胎面,海陸比也相當高,視覺上相當運動化。然而,產品的特性說明:85%運動、15%賽道,卻讓我對POWER RS 產生了些懷疑,這樣的設定是否真的適合台灣的車友呢?

POWER RS 與MICHELIN 頂級運動胎胎紋有著類似的設計。

站長一開始對POWER RS 產生了些懷疑。
快速達到工作溫度,抓地力表現中性
首次實際、認真上路測試是在某個星期一早上,我帶著MOTO7 團隊成員一起上山騎車,陣中有R1、10R、R6 及好幾台R3,我自己則是騎乘搭載POWER RS 的2016年份S1000RR。就當天的路況來說,前一晚還下著雨、早上已經放晴,然而106 縣道的路面仍是半濕的。在縣道前半部,我首先要帶領車隊前進,後半段才開始逐漸加快速度,帶領陣中的仿賽集團前進。在加快節奏後,我開始感受到RS 的優勢,這對輪胎在道路上很容易達到工作溫度,也不會有冷胎抓地力過低的情形。在極限抓地力部分,雖沒有如競賽胎的大傾角、高張力表現,但在中度傾角的穩定性則是相對較好的,實際上,這也是在一般道路上,最常用到的範圍。

POWER RS 在道路上很容易達到工作溫度。

在中度傾角時POWER RS 給與騎士相當穩定的感受。

在山路上騎乘,POWER RS 的抓地表現解開了站長先前的疑惑。
胎形較圓,傾倒反應較為和緩
在瞭解POWER RS 輪胎的抓地反應後,我在回程的北宜下山路段,更加快了騎乘的節奏。在這部分,就不用多餘的文字來說明,直接看看當時的騎乘影片。 在這邊要多加說明的是,輪胎給我的信心絕對是足夠的,但在輪胎傾倒的反應來說,並不像是針對競賽而設計的POWER CUP 或是他牌的競賽胎一樣有較尖的胎形,傾倒時沒有靈敏甚至神經質的表現,如果想要做出快速的傾倒,是需要針對手把做明顯的逆操舵施力。同時在帶煞車入彎時,這樣的特性會更加明顯,將煞車完全放去後,入彎能更加順暢。
(站長是畫面中前方的S1000RR)

POWER RS 胎形較圓,傾倒反應較為和緩。

適時的逆操舵施力,才能做出快速的傾倒。
POWER RS 大鵬灣測試 請看下頁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