電動車行駛時零排放,不會產生二氧化碳,不會噴出濃臭黑煙,不會製造細懸浮微粒。聽起來根本就是完美夢幻交通工具,只差周圍冒上幾個粉紅色泡泡就完美了。
但事實上,人類所有活動都與碳排放脫離不了關係,而一樣產品或行為,都可以一路追溯碳排放至源頭,從頭到尾的碳排放紀錄,便稱作碳足跡。就算是開在馬路上零排放的電動車,其碳足跡也絕對不可能為零,甚至從頭算下來,還可能比燃油車製造了更多二氧化碳。
難道電動車是假環保?
什麼是環保
在討論是真環保還是假環保之前,得先了解一下「什麼是環保」?溫室效應是近年全球各國積極面對的重大議題,而空氣污染則是台灣民眾頗傷腦筋的煩人事情。那麼,減少空污算環保嗎?減少碳排放算環保嗎?
當然都算,但環保並不是那麼單純的「減少某種對環境有害」的東西那麼簡單,否則的話,戰爭都能當成環保活動了,畢竟人類才是製造污染的最大兇手…。
用比較繞舌的話來說,環境保護是為大自然和人類福祉而保護自然環境的行為,不單只是空氣污染,其他像是廢棄物生產、森林砍伐,甚至是氣候變遷或者生物多樣性受影響,都在環境保護的行為範疇當中。
也就是說,如果執行了新措施,改善了有毒廢棄物生產,但卻要增加能源消耗,造成更多空氣污染。那麼就不能輕易定論這是環保措施。必須要將施行後造成的結果量化,加總判斷對大自然與人類福祉是好是壞,才能確定環保與否。
何謂環保認定困難
說起來很簡單,就是從頭到尾把利弊得失算一算,然而實際上,想把帳算清楚並非容易的事情。光說汽車好了,數千零組件要追本溯源,成品一路探究到原料開採的碳排放,難度有多高自然不在話下。這還算是好處理的,畢竟所有東西有憑據還能估算。但許多舉措,對於未來影響得要多年後才能被察覺,而且影響範圍愈廣泛,就愈難以全部量化。
所以在不得已的情況下,就變成了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這樣,僅憑粗淺預測和推斷做決定,頭痛醫頭腳痛醫腳。很多現在看起來覺得當初決策者是白癡的不當政策,其實在當下並沒有那麼多資料可以幫助判斷。
所以在察覺塑膠製品氾濫,塑化劑、塑膠微粒全面侵入大自然與人類食物鏈當中後,便隨即開始推行減塑,並規範吸管和塑膠袋的使用範圍。盡量鼓勵一般人使用環保提袋和不銹鋼吸管,好減少塑膠使用量。但製造環保提袋和不銹鋼吸管,需要耗費更多能源與資源,同樣會對環境造成傷害。
兩害取其輕的道理人人明白,可誰都說不清楚到底哪一害輕。
電動化能改空污
交通工具電動化的討論也同樣陷入類似情況,電動汽車跟機車到底有沒有比較環保,總體來看很難說,但是否能解決空氣汙染的問題?這個答案到是很肯定。電動汽車零排放,但發電會有碳排放跟其他污染,不過根據工研院機械所副所長王漢英團隊的研究,從原料產地到提供車輛行駛為止來估算,電動汽車的能源效率為20.1%,高於汽油汽車的14.6%。也就是說,電動車碳排放量較低。
此外,車子滿街跑,移動污染源管理難度要高上許多。而電動車則將產生能源的污染集中在發電廠,管理監控自然容易不少。而且污染源移到郊區,不只影響人口少,大自然也有更多時間消化。雖然此舉在地廣人稀的國家效果明顯,在台灣則受到土地面積限制沒那麼理想,但還是有正面幫助。
電動車仍有環保疑慮
根據聯合國國際資源專家小組2017年報告指出,若在燃煤火力發電佔比超過7成的國家推行汽車全面電動化,反而會增加空污。台灣目前火力發電占比約4成,且政策傾向於持續調降,因此全面電動化之後的碳排放與空污控制還是值得期待的。
可是電動車並非只有電力來源的問題,電動馬達內永磁磁鐵需要使用稀土元素,開採稀土會造成嚴重環境汙染。全球汽車銷售量約9,000萬輛,但電動車只占了其中100萬輛左右。這已經導致稀土元素價格上漲,若需求持續增加,稀土元素開採規模擴大,那麼接踵而來的污染問題便難以估量了。
鋰電池回收則是另外一個大問題,台灣目前沒有回收能力,因此廢棄鋰電池多送至境外處理。但就算先進歐盟國家,鋰電池回收率也不到1成,剩餘9成的廢棄鋰電池若任意棄置掩埋,會導致土壤、水源的嚴重污染,是不可不慎重處理的麻煩東西。
針對特定症狀的特效藥
電動車有利有弊,絕非環保萬靈丹,但也不能說毫無幫助。目前全面電動化的手段,與其說是要邁向綠能永續的生活,倒更像是解決迫在眉睫全球暖化問題的專門藥方。如果全球9,000萬輛新車通通變成電動車,後續肯定還會有龐大難題接踵而來。這就有賴於整體策略配合,包括大強化大眾運輸、城市綠化、汰換老舊車輛…等等。但至少我們可以確定一點,如果第一關過不去,後面其實也就不用太擔心還有什麼麻煩等著我們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