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bpx

推薦文章

愈來愈多國家定下落日條款,燃油汽車消失在汽車產業舞台上的時間,似乎可以開始倒數。電動汽車真的那麼有魅力,值得全力推廣,成為未來的交通工具嗎?又或者背後還有什麼原因,才會讓財團以至於國家們趨之若鶩呢?

電動化降低碳排放

溫室效應惡化速度超乎人類想像,根據聯合國的報告指出,如果繼續按照目前的升溫速度,地球最快會在2030年打破上升溫度1.5度關卡,進而導致海平面快速上升,引發全球極端氣候發生。換句話說,我們只剩下11年的時間做出改變,想要扭轉現狀難上加難,但至少能夠一定程度上延長達到臨界升溫的時間。

所以降低碳排放成為勢在必行的關鍵任務,其中一項重點,便在於交通工具改革。透過車輛全面電動化,能夠減少交通工具所產生的碳排放。不過大家要注意這邊的用詞是「減少」,而非「歸零」。電動汽車本身在行駛中確實是零排放,然而發電仍舊會製造二氧化碳,這得算在電動汽車頭上。因此一直有聲音質疑,為何要從一種會產生二氧化碳的動力,全面換成另外一種同樣會排放二氧化碳的動力?

換油用電,確實能夠降低碳排放,即使算上發電與傳輸耗損,電動汽車能源效率還是高過汽油汽車。

事實上,電動馬達在效率上遠高過內燃機,效率高就代表使用相同能量,電動汽車可以跑比較遠。從原料產地到提供車輛行駛為止來估算,電動汽車的能源效率為20.1%,高於汽油汽車的14.6%。換句話說,在同樣距離下,電動汽車消耗少因此碳排放低。即使將發電時的能源轉換率再加上電力傳輸與變壓耗損,電動汽車還是勝過內燃機汽車。

戰略考量

降低碳排量只是各國積極推動汽車電動化的原因之一,我們心裡都有數,真實世界對於環保、永續、未來的重視程度遠低於國家利益。當遇到利益衝突的時候,環保往往是可以被優先捨去的選項。那為什麼歐美各國都還是在積極推動汽車電動化?更深層的原因在於背後的戰略考量:能源自主。

能源自主對於各國都是重要議題,石油不是到處都有,但發電廠卻可以四處蓋,將交通工具全數電動化,對於提升能源自主權有很大的幫助。

石油生產被掌握在少數集團手上,就算檯面上多數國家的石化燃料來源不虞匱乏,但誰都不敢保證當戰爭來臨時,石油管線與運輸航線不會被控制或中斷。兩個國家,甚至更多國家進行戰爭時,誰沒了石油供應,誰就等同輸了戰爭。

電動化短時間之內確實不會影響軍隊,軍用車輛、坦克、戰鬥機等仍會使用石化燃料,畢竟補給方便快速,這方面的優勢電動車輛遠遠比不上。石油被中斷真正會影響到的是民生經濟,民用車輛全部停擺不能使用,運輸交通癱瘓的下場有多嚴重,應該不需要多加形容了。

產業卡位需求

這個現象經常出現在新興產業,任何未來有可能發展壯大的新技術,都會吸引眾多企業甚至國家紛紛投入。特別是會影響人類生活方式的變化,格外能夠獲得這些大型集團勢力的青睞。其中固然有想要投資獲利的目的,但更多時候是因為「不能輸」。大家都賭錯,反正通通一場空那就算了。但萬一賭對了,只要沒跟上就會被徹底拋開,領先集團會挾著龐大優勢,毫不留情地排擠落後者,最後成為產業弱勢,甚至消失在歷史舞台上。

從車廠到國家,愈來愈多大型集團投入電動化競爭當中,原因就在於「不能輸」。

如果覺得很難想像的話,看看相機從底片時代轉換成數位時代,當年巨擘活著的還有幾家?看看手機從傳統功能型轉換成智慧型,曾經叱吒風雲的廠商縮了幾家?所以全部的車廠只要有能力,就會努力投入這場產業大戰,縱使不奢望領先,也得博個不落於人後才行。

對消費者來說有差嗎?

以國家、財團的角度來看,戰略與產業理由最為重要,但是環保議題卻是最容易包裝,也最容易說服消費者買單的好理由。所以從頭到尾,和普羅大眾溝通的題材,都集中在環保與二氧化碳排放。

恐懼向來是一門好生意,害怕沒有未來,就是推銷電動車的最佳廣告。

然而實際上,我們到底開燃油汽車或者電動汽車,對於日常生活壓根不會有什麼改變或影響,頂多就是從加油變成充電罷了。或許在面臨溫室效應臨界點的時候,開著吃油汽車會有一些罪惡感,但靜下心想想,這很有可能就是你已經受到電動化潮流洗腦的結果。想要減少人均碳排放,每個月少買幾件衣服、多搭幾次捷運、多走幾步路不搭車,減少垃圾量、重複利用手邊所有資源,效果更是卓越。

話又說回來,既然電動化潮流不可抵擋,那倒不如乾脆一點,放開胸懷迎接吧。開電動汽車過環保生活,總歸不是一件壞事,對吧?

對我們一般人來說,汽車是否全面電動化其實差別不大,只是既然趨勢無法擋,那就享受吧。

特色文章

1

留言功能已關閉。

Slot TotoCupangjpslot thailandcupangjpscatter hitamslot gacorhttps://www.mitaddelmundo.gob.ec/https://pdamklungkung.co.id/https://buletin.nscpolteksby.ac.id/https://www.rhinoplas.co.id/author/min01/page/2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