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週MotoGP義大利站發生了一件引起熱烈討論的事件:回歸賽場不久的Marc Márquez與Maverick Viñales之間的跟車衝突。究竟來龍去脈如何,為何會引起這麼大的風波?而車手在排位測時期間使用跟車策略又是否具正當性?本次的MotoGP專題新聞將為你逐一解析。
事件經過
在本站賽事中依自由練習成績,Marc Márquez與Maverick Viñales雙雙只能在Q1進行排位。在今年回歸後的幾場賽事中,一直受限於傷痛,無法取得如過去般出色的成績的Márquez採跟車策略,尾隨於Viñales後方騎乘。這樣的舉動引起Viñales不悅,在排位過程中多次向Márquez揮手示意不滿。尤其在Viñales進入PIT區想調整節奏時,發現Márquez居然就這樣跟進了PIT區。此時Viñales不滿的情緒已漲至高點,直接掀起安全帽鏡片,並攤手、轉頭望向Márquez。
而事主Márquez在排位賽結束後的記者訪問時間也針對此事做出解釋。Márquez表示自己在排位賽後已前往與Viñales會面,並給出道歉。至於為何會挑上Viñales進行跟車?Márquez則說自己在FP4階段結束後,向車隊反映感受不到車輛、感受不到任何東西,能做的就是找個人跟隨。在與車隊研究後,發現最快的人是Viñales,便決定跟隨他騎乘。他認為最終而言,跟車的行為仍在規則之內,他所能做的就是嘗試去找到理想的狀況,盡可能做到最佳成績。
賽規怎麼說:跟車行不行?
究竟跟車策略在賽事中是否是一項合理的行為呢?如同Márquez所說,以規則面向而言,目前的確是沒有明文禁止跟車行為,除非到了影響比賽進行、影響選手安全的程度。如去年賽季中,Moto3級別便曾發生眾多車手在練習階段進行時,為了跟隨快車而刻意於賽道上放慢速度等待的狀況,而事後做出這舉動的多位選手都遭到判罰,理由是「不負責任騎乘」。可見雖然在通常情況下賽會不會過度干涉車手們的跟車策略,但若影響比賽進行,甚至造成安全疑慮,仍會介入處理。
關於跟車策略過去亦有不少案例,在大多數情況下,若尾隨方與被尾隨方並非事前溝通好團隊策略的隊友,通常都會引來前車的不滿。舉例來說,過去同為DUCATI車隊的Andrea Dovizioso便曾因位居排行榜前段班,角逐世界冠軍頭銜時,遭隊友Danilo Petrucci於非車隊指令的情況下,使出尾隨策略,取得比他更佳的單圈成績,而相當不滿。甚至在測時結束後,回到PIT區摔手套洩憤。
以各種案例來看,除非是刻意慢速繞場,甚至像去年Moto3級別所發生之集體等車,恐有追撞之風險,否則在不影響賽事進行的前提下進行跟車,是不會遭到賽會判罰的,包含本次Márquez事件、過去Petrucci事件等,使用過跟車策略的車手不勝枚舉。但在沒有事前溝通的情況下進行跟車策略,的確非常容易引起前車不滿。畢竟以此次事件來看,Márquez藉由跟車,跑出了比Viñales還快的成績,甚至最後間接導致了Viñales被擠出Q1前兩名,無緣參與Q2排位測時。在場上時受到心理戰影響,最終成績又敗給尾隨的後車,況且本次跟車的Márquez也在訪問中提及,自己過去遭到其他車手跟車時亦感到不滿,不難理解為何Viñales如此氣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