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bpx

推薦文章

YAMAHA 在中量級仿賽市場中一直佔有一席之地,YZF-R6 曾是賽道上的經典代表,然而,隨著排放法規的變遷與市場需求的變化,YAMAHA 於 2025 年推出了全新的 YZF-R9,接替 R6 在中量級跑車市場的地位。那麼,R9 與 R6 相比,究竟有哪些變化?這篇文章將深入比較兩者的 動力、操控、電子輔助系統與市場定位,看看這次的革新是否真正符合騎士的期待。

動力系統:直四 vs. 三缸,動力曲線的不同選擇

YZF-R6 採用的是經典的 599cc 直列四缸引擎,最大馬力為 118 hp(14,500 轉/分鐘),是一款高轉速取向的引擎,極適合賽道使用。然而,這種高轉速輸出的特性使得低轉速區間的扭力較弱,需要更頻繁的換檔才能保持動力輸出。

YZF-R9 則使用 890cc 直列三缸(CP3)引擎,最大馬力為 119 hp(10,000 轉/分鐘),但扭力提升至 93 Nm(7,000 轉/分鐘)。與 R6 相比,R9 的低轉速區間更飽滿,騎士不需要頻繁拉高轉速,也能獲得足夠的加速力道,這使得 R9 在日常騎乘與出彎加速時更加輕鬆。

車架與操控表現:賽道專用 vs. 街道與賽道兼備

YZF-R6 採用了 鋁合金 DeltaBox 車架,搭配 KYB 倒立式前叉 與 全可調單槍後避震,其短軸距與輕量化設計使其成為一款純正的賽道機器。然而,由於車輛設計完全偏向賽道,座姿較為激進,在日常騎乘時較為不適。

YZF-R9 則採用了 新一代鋁合金 DeltaBox 車架,並針對街道與賽道需求進行調校,配備 43mm KYB 倒立式前叉(全可調)與 KYB 單槍後避震,相較於 R6,更加強調舒適性與穩定性。此外,R9 的座高為 830mm,略高於 R6,但車架剛性與重量分配使其操控更為靈活,適合不同類型的騎士使用。

 

電子輔助系統:科技的進步

YZF-R6 受限於當時的技術環境,僅配備了基本的 ABS 與 TCS(循跡控制系統),相較於現今的跑車來說,電子系統較為簡單。

YZF-R9 則導入了 YZF-R1 同級的高科技電子系統,包括:

  • 六軸 IMU 動態管理系統
  • 四種動力模式(PWR)
  • 九段可調 TCS(循跡控制系統)
  • 三段可調 SCS(滑動控制系統)
  • LIF(前輪抬升控制)
  • BCS(煞車控制系統)
  • BSR(後輪滑動抑制)
  • 兩段可調 EBM(引擎煞車管理)
  • Launch Control(彈射起步系統)
  • 第三代快速排檔(QSS)

YZF-R9 的電子控制系統讓騎士能夠根據不同的騎乘環境,調整動力輸出與操控輔助,大幅提升日常騎乘的便利性與安全性,也讓賽道騎行更加穩定。

市場定位:純賽道 vs. 多功能仿賽

YZF-R6 長期以來被視為賽道專用機種,其高轉速特性、極端的騎乘姿勢與強調高轉速輸出的引擎,使其成為賽道愛好者的首選。然而,隨著環保法規的限制,R6 在 2020 年後停產,只能以 R6 RACE 版本(無路權)販售。

YZF-R9 則被設計為 兼顧街道與賽道 的多功能仿賽車款。其低轉速強勁的三缸引擎、更舒適的騎乘姿勢與全面的電子輔助系統,讓它不僅適合日常騎行,亦能滿足熱血騎士的賽道需求。這使得 R9 更容易接觸到更廣泛的消費群體,不再只是專為賽道騎士而生。

結論:YZF-R9 是否真正超越 YZF-R6?

YZF-R6 曾是 YAMAHA 在 600cc 中量級仿賽車市場 的絕對霸主,但其高轉速特性與賽道取向,使其在日常使用中較為受限。而全新的 YZF-R9,雖然沒有 R6 那樣的高轉速輸出,但透過更大的排氣量、三缸引擎的特性與更先進的電子系統,提供了更好的日常實用性與可控性。

如果你是一名純粹的賽道騎士,懷念 R6 那種 極限高轉速的刺激感,那麼 R6 無疑仍是一台 純粹的賽道機器。然而,若你尋找的是一台 既能享受運動操駕,又能兼顧日常使用的仿賽車,那麼 YZF-R9 可能是 YAMAHA 近年來最好的中量級選擇。

YZF-R9 不是 R6 的直接替代品,而是 YAMAHA 為適應現代市場需求所開發的新世代仿賽車,擁有更全面的性能與科技,讓更多騎士能夠享受 R 系列的熱血靈魂。



特色文章

1

Comments are closed.